2022年中国不良资产市场重点转向!

添加时间:2022-9-26 9:07:41 来源:互联网-腾讯

虎年春晚小品《还不还》无意间将“讨债”带入大众视野。“不良资产”逐渐被社会认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讨债”、“不良资产处置”将是未来常见的经济现象。

2018年春天我们用四个字总结了不良资产市场,资产包“新贵乱炒”,社会 资金新鲜注入。详见文章《四个关键字解读2017年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谁能想象4年后的今天,不良资产从业者的天空已远不止几个亿的资产包,而是万亿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万亿恒大地产的爆雷、万亿中国华融巨亏1029亿。

不良资产的第一个十年,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政策性剥离的不良债权,对应着几桶油、几大煤企及各种中字头。曾经开玩笑说,接下来不良资产的第三个十年,地产不良可能就如当年的国企一样,是市场的主要资产。

回顾2021年,展望2022年,以下四个关键词将持续影响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不良资产市场与业务方向。

1、地产爆雷

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的野蛮生长,开发商早就脱离纯拿地盖房卖房的纯粹本质,一个盖房子的行业,杠杆高到要被划定“三道红线”,经营模式成了“高周转”。2021年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家知名房企爆雷,连带上游供应商、下游服务商一同走进债务黑洞。

2、破产重整

2021年1月29日,海航宣布开启破产重整进程,10月重整方案落地,海航一分为四,债权1.1万亿,这场耗时5年的危机处置基本落幕。2021年破产企业名单上还有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知名校企,根据上海证券报资讯统计,2021年共有25家上市公司启动破产重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启动破产重组有17家,另外有一家对参股公司实施破产重组,涉及破产重组的公司数量共有43家,创出历史新高。而另有公开消息,2020年各地法院受理的破产案件涉及企业超过4万家。

3、个贷不良

万亿规模的个贷不良资产是2021年行业内一个全新的蓝海,交易端的银行、AMC从试探到模式成熟,仅仅用了短短一年。随着监管对主业与经营区域的明确,未来可以预见,个贷不良将成为地方AMC兵家必争之地,交易规模逐渐扩大,试点范围也有望扩围。

4、AMC回归主业

从年报延后、停牌到确认巨亏超过1000亿,中国华融承包了2021年有关AMC几乎所有的热点。对于AMC来说,2021年确实不是太好的回忆,继续回归主业,转让好不容易拿到的金融牌照,再到地方AMC可能面对要审批后才能出省展业的监管要求,甚至还传出某大AMC向财政爸爸借钱发绩效。

曾作为从业者参与不良资产,一度认为是“资产包”、是“交易”占据行业的C位,如果仅是资产包与交易,相信2022年依然将前有堵截、后无退路的尴尬局面。当下的从业者将面临业务更为丰富、项目更为复杂、市场主体更多、市场程度成熟更高的市场环境,我们可能需要更明确的定位、充分理解到市场已经从从交易为核心逐渐走向服务为核心。

以下是我们梳理出的2021年度不良资产行业大事,欢迎评论留言,好礼相送!

2021年度不良资产行业最具影响力事件

TOP1:华融巨亏1029亿,引战新生

2020年4月,华融未按往年惯例发出2020年年报,重组重整甚至破产传闻日尘嚣上。迟到了4个月之后,华融年报终于发布:亏损1029亿。成为中国历史上年度亏损最多的上市公司。主要原因是将赖小民时期肆意扩张造成的坏账大幅度计提,而华融三年来已经为此埋单1727.64亿。在窟窿完全浮出水面的同时,华融宣布逐渐清出华融消金、华融证券、华融金租、华融湘江银行、华融晋商、华融期货等牌照,华融信托债务重组。为了补充流动性资本,华融引入中信、信达、中保投资、中国人寿及工银投资五大战投,募资420亿。经此一役,华融新生。

点评

华融是资产规模排名第一的全国性AMC,从其身上可以完整的看到中国不良资产21年发展轨迹:四大AMC从一开始的十年之约,到最终的全行业全模式扩张,集齐所有重要的金融牌照,成就了一个个万亿资产规模金控帝国,短时间内风光无两,但却偏离了历史使命和初心,华融事件证明了四大AMC必须且急迫的回归主业。在这一年,长城资产、东方资产陆续将旗下非主业资产摆上货架。阵痛可能存在,但未来可期。

TOP2:个贷不良批转落地

从价格顶点到流拍仅用9个月

2021年1月7日,银保监下发《关于开展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和《银行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实施方案》,正式批准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3月1日,平安银行、工商银行供应第一批个贷不良资产,东方资产以5折价格拿下平安银行资产包,刷新了业内人对个贷不良价值的新认知。截止目前,已有534家机构开立了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其中作为受让方的五大AMC地方AMC悉数开户。全年供应个贷不良规模近40(待统计具体)亿,其中,平安银行占9成份额,随着供应的慢慢增加,个贷不良资产价格逐渐回落,从最开始的五折跌到2折、3折,最低0.58折。12月30日,广发银行杭州资产包流拍。市场仅用了9月时间就回归了理性。

点评

万亿规模的个贷不良资产是2021年行业内一个全新的蓝海,但就像文章开头所述,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估值和清收两大难题尚为解决的情况下,吃到的第一只螃蟹未必是香的,因为从资管系统到催收管理,能不能导入是新的命题,观望中的AMC了解了此前清收回款后更加胆怯,而此前高价买入的资产包的就像手里拿了烫手山芋,这才是价格回归理性的真实原因。但可贵的是给后来人提供了些许经验。未来可以预见,个贷不良将成为地方AMC等兵家必争之地,交易规模逐渐扩大,试点范围也有望扩围。但个贷这个市场要交的学费很多,行百里者半九十,不一定都能坚持到最后。

TOP3:中国TOP1房企爆雷

地产行业至暗时刻

恒大集团,中国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拥有2万亿资产规模,融资环境收紧及三道红线、两道红线的重压,恒大集团资金链极度紧张,6月,被曝商票逾期,9月恒大员工理财“超收宝”被曝逾期,同时,包括有项目挪用预售资金被暂停网签、广发银行申请资产保全、上游供应商三棵树官宣商票逾期等负面消息集中爆发,恒大债务危机彻底浮出水面。随后,恒大出售其持有的盛京银行30%股份、恒腾网络股份、恒大冰泉股份及地产资产、许家印个人资产等,回笼资金超过300亿,但最终自救失败。据统计恒大全国在建项目1422个,其中大多数还需要继续投入资金,保交楼,维护购房者利益成为恒大最先要解决的问题。

12月初,广州省政府派驻工作组进驻更大总部,同时一行两会高层纷纷发声,称仅仅是个案,且不会引发金融风险。由信达、广州国资代表机构组成的风险化解小组正在帮助恒大与金融机构沟通,尽最大努力化解风险。

今年2月,千亿房企华夏幸福爆发债务危机,其中金融性债务2192亿元,12月9日,华夏幸福债务重组方案获得通过。此外,蓝光、奥园、花样年、佳兆业、阳光城、阳光100等均出现流动性问题,协信远创破产。

点评

中国房地产行业经过30年的野蛮生长,开发商早就脱离纯拿地盖房卖房的纯粹本质,而演变成杠杆专家。董事局主席许家印说,从2016年到2021年中5年半的时间,恒大归还到期贷款本金2.25万亿元。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恒大。对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一旦去杠杆化到一定程度,债务危机都会暴露。2021年平均每个月就有一家知名房企爆雷,连带上游供应商、下游服务商都感觉到了切肤之痛。但毫无疑问,地产依然是我国的支柱行业,但必须健康有序发展,吃过政策红利的地产商不亏。

TOP4:海航、北大方正、

清华紫光名企重整落地

2021年1月29日,海航宣布开启破产重整进程,从2017年危机爆发至今,曾坐拥1.2万亿资产的海航最终确认债权1.1万亿,10月重整方案落地,海航一分为四,分别为航空、机场、金融、商业及其他板块。同时,原始股东权益清零,创始人陈峰及首席执行官被采取强执措施。这场耗时5年的危机处置基本落幕。同年,两大校企北大方正和清华紫光的重整方案也落地。

点评

海航创下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重整案,从一个没有飞机的航空公司到跻身中国四大,从空手套白狼最终坐拥万银资产,用创始人陈峰的话说,除了避孕套,海航能做的都做了。最终他忏悔了:当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的时候,祸就埋下了。只可惜他明白的太晚了。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两家校企的路径与海航相同,同样经历了闭眼狂奔玩命多元化。谁来为这样的后果埋单?结果不言而喻。

TOP5:资产管理公司获准参与信托不良处置

2021年5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明确支持信托保障基金、AMC等专业机构与信托公司合作处置后者固有不良资产和信托风险资产。这意味着,AMC可以名正言顺的参与处置目前至少7000亿的信托业的风险资产,同时,信托公司风险资产转让时必须打折,损失或由投资人与信托公司共担。从已经公布2020年年报的62家信托公司自营资产数据来看,按信用风险五级分类结果披露的信用风险资产规模总计6983.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935.25亿元,增幅为15.46%。其中,不良资产规模为477.35亿元,同比增长157.38亿元,增幅达49.18%。6月22日,中国信达与信托保障基金公司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迈入万亿级市场。

点评

继个贷不良后,不良资产行业开启了又一全新市场,但是用四大AMC的话来说,风控很差,个别项目底层资产是空气,一地渣滓。另外一个关键在于,信托能不能打折?打几折?打了折之后兑付压力大不大?此外,单个风险项目体量大几亿、数十亿,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门槛高,买回来重组重整,处置周期不好估计。这个市场是机会还是鸡肋不好说。

TOP6:地方AMC监管将大一统

5月28日,银保监宣布年内将制定《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随后监管曾向地方AMC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有要求在AMC每年新增投资额中主营业务投资额占比应不低于50%,收购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投资额占比应不低于25%,连续两年不达标将被取消业务资质。还要求地方AMC控制杠杆率,谨慎选择融资渠道,未经批准不得向社会公众发行债务性融资工具,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3倍。目前征求意见已完成。随后,北京废止地方AMC管理条例,此举被看作是迎接新规做准备。

点评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嘛?”这是来自于62家地方AMC的灵魂拷问。虽然自身使命是化解所在省市的不良资产,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地方AMC在当地都有“通道”、“影子银行”的角色,甚至由于过度给当地企业融资,风险过于集中,险些将自己变成“不良”。除了工作不明朗,身份也稀里糊涂,到底金融机构还是普通企业?而监管新规的出台,意味着地方AMC将告别各自为政、法律定位不明、业务混乱的现状,从其设立流程、经营范围、禁止性规定等都将有一个纲领性文件为指引。

TOP7:中信大踏步进军不良资产市场

2021年绝对是中国第一大央企中信集团布局不良资产行业里程碑式的一年。11月,中信集团通过认购中国华融不超过约188.24亿股,耗资小200亿,一跃成为继财政部之后的第二大股东,认购后持股比例23.46%。2005年中信证券出资5.7亿元,与建银投资设立了建投中信资产管理公司(银河资产前身),迈出了布局的第一步。2016年,中信证券又作为发起人,出资6亿元成立地方AMC陕西金资,中信证券占股13.31%,只并列为第三大股东。2020年,中信集团获得山东省第二家地方AMC青岛资产的66.67%股权,并将青岛资产更名为中信青岛资产。2021年,中信证券成立特殊资产部。重点发力资本市场不良和上市公司不良。

点评

从2005年至今,16年年来,中信集团在不良资产行业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不良资产的行业格局没有变,依然是“五大AMC+五大AIC+58家地方AMC+外资系+N”,但主角换了。

TOP8:外资秃鹫Lone Star退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

与黑石、橡树资本、高盛、阿波罗、凯雷、KKR齐名并肩的“秃鹫”私募基金孤星(Lone Star)退出中国不良资产市场,目前开始出售境内存量资产项目。2016年,孤星基金认为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不良资产处置业务发展空间广阔并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在中国买入不良贷款资产组合。但此时,不良资产包价格扶摇直上,华融、长城改变了过去以“通道”为主的经营策略,甚至要求分公司以不计成本、不管盈利目标的方式买断银行资产包,保证区域市场份额。过去几年一直维持在3毛左右到2017年实际交易价格达到了四毛五,比往年提高了近50%,孤星基金对投资预期回报率要求高,年化回报要求在20%以上,但实际情况是过去几年在境内投资的项目,仍未实现本金回收。

点评

孤星基金与当时许多民营AMC与社会投资人一样,被套了。中国不良资产蛋糕确实很大,尽管外资便宜量大,也难免水土不服,没什么可说的,认栽。

TOP9:千亿金控帝国泛海集团爆雷

泛海系,中国民营金控集团之一。其实控人卢志强被称为“中国资本市场深潜的一头巨鳄”、“八大民营金融家”之一。早在2007年,他就以控制2609亿元的总市值,成为内地“市值第一人”,有人拿他比作“大陆李嘉诚”。

在2018年后,泛海陷入流动性危机,2021年全面爆发,这一年民生银行利润暴跌、不良率大增30%;民生信托、民生财富接连爆雷……手握1800亿资产的泛海系美元债实质性违约。泛海控股此后全力筹措资金,包括引战、卖资产、加速卖房。截至12月,泛海控股回笼资金250亿,但远远不够。截至2021年9月30日,泛海控股总负债979.93亿元。

TOP10:信达庄胜百亿黄金地块7年纠纷定胜负

历时七年多,备受瞩目的北京二环以内“黄金地块”处置纠纷,经过一审、二审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再审终于在2021年1月落锤宣判。最高法院认定信达投资向中信国安转让项目公司股权的行为,不仅有公司章程的依据,也不违反《框架协议书》的约定,不构成恶意违约,庄胜公司不享有法定和约定解除权。庄胜公司请求信达投资、信达置业支付违约金10亿元,不予支持。

事件经过简单概括一下:2004年庄胜公司取得北京南二环宣武门多宗地块,后陷入资金困难,信达受让银行不良债权,豁免了庄胜8亿元的债务,让庄胜持有信达置业20%股权,信达随后将信达置业全部股权转让给了中信国安开发,盖成豪宅10万/平米,此时北京乃至全国房价跳着脚的往上涨。庄胜觉得亏大了,反对信达转让股权给中信国安,对薄公堂,长达7年。

尚中投资集团 北京:北京西城区金奖胡同12号 郑州:郑州市如意西路建业总部港D座
电话:01063363708 037186556869